在追網路都市小說的你,是不是曾經看過這樣的橋段:
女主氣得衝進民政局:「我要離婚!」
工作人員面不改色:「先申請,然後等30天的婚姻冷靜期。」
女主:「……你說啥?」
男主:「剛好,我也要看看你能冷靜到什麼時候。」
一紙「冷靜期」,就把一對準備各走各路的怨偶困在原地。然後30天內女主開始懷孕、男主悔改、小三出現、繼承權波動……劇情狂飆,狗血四濺。問題是——現實中真的有這種操作嗎?
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從小說跳到現實,來看看「婚姻冷靜期」到底是什麼鬼,中國與台灣離婚制度差異到底差在哪,還有,讀者們,你比較支持哪一種方式呢?
一、什麼是「婚姻冷靜期」?小說誇張,現實也不輕鬆
所謂的婚姻冷靜期(divorce cooling-off period),是指夫妻雙方申請離婚後,政府強制要求先等待一段時間(通常為30天),讓雙方「再想想」。如果30天內沒反悔,才能正式離婚。
這項制度於2021年正式在中國實施,目的是「防止衝動離婚、保護婚姻穩定」,尤其針對協議離婚(雙方無重大爭議)者適用。但強調——這是「協議離婚」才適用,若涉及家暴或一方堅持不合則仍可透過訴訟離婚程序。
而在小說裡,婚姻冷靜期常被塑造成一種「狗血醞釀區」:
- 男主利用冷靜期反悔離婚,繼續控制女主;
- 女主在冷靜期突然發現懷孕,不得不重新考慮未來;
- 各種情敵、婆媳、豪門財產糾葛在這30天裡狂刷存在感。
這樣的劇情雖然戲劇張力十足,但也讓人誤解了現實制度的本意與運作邏輯。
二、為什麼中國要實施婚姻冷靜期?是制度創新還是過度干預?
據中國民政部統計,離婚率從2003年起連年攀升,2020年達到創紀錄的4.7‰。面對這種「離婚熱潮」,政府便推出這項制度,希望透過時間差讓情緒緩和,減少因一時衝動而後悔的離婚行為。
官方理由很冠冕堂皇,但實際執行卻引發不少爭議:
- 有人認為這剝奪了成年人處理婚姻的自主權;
- 有人擔心這會讓被家暴者更難脫身;
- 還有許多人發現:申請後一方可以在冷靜期最後一刻撤回,另一方無從拒絕,這不是冷靜,是綁架。
而在小說裡,這些問題被放大成情節爆點。
你會看到霸總用權力拖延離婚、白蓮花小三趁冷靜期狂挑撥,甚至還有「孩子出生在冷靜期裡」的神展開。
這讓很多沒經歷過離婚程序的讀者誤以為:啊,原來30天可以發生一個人生。
但現實不是寫小說,不是每段婚姻都會因冷靜期而轉圜,多數人只是被耽誤、拖延,甚至加深了心理壓力。
三、那台灣怎麼做?給你一個自助、快速又合法的離婚自由
來,我們把鏡頭轉向台灣的離婚制度,就會發現兩岸制度風格差異很大。
在台灣,只要雙方同意、兩位證人簽名、雙證件齊全,就可以當場辦理協議離婚。整個流程快則半小時內搞定,沒有婚姻冷靜期這種強制性規定。
這樣的制度背後,有幾個價值觀差異:
- 台灣比較強調個人意志與婚姻自主權;
- 法律更重視「離婚後的保障」,而不是「強制維持婚姻」;
- 認為「真要分手的人,你擋不住;真想復合的人,不需要強制等」。
換句話說,台灣人認為「婚姻不是鐵鍊,是選擇」,當婚姻已經變成互相折磨,快刀斬亂麻,有時候反而是最理智的選擇。
四、小說愛寫冷靜期,真情侶卻更愛理性分手
回到小說世界,為什麼中國都市小說那麼愛用婚姻冷靜期做文章?
因為它實在太有「戲」了:
- 女主以為自由在望,卻被一紙冷靜期卡住;
- 男主突然「醒悟」,誓言30天追回你;
- 雙方各自加戲,從冷漠到復合,一氣呵成。
這30天成了感情轉折的神秘時空,像是感情的魔法緩衝區。
但現實生活中的離婚哪有這麼浪漫?多的是孩子撫養權、財產分配、共同債務、搬家、重建生活,還要在冷靜期裡忍受彼此的尷尬和疲乏。
小說需要張力,所以「婚姻冷靜期」就成了製造狗血的黃金配料。但看完小說後,讀者也該明白:現實中的冷靜期沒那麼戲劇,反而很容易讓人陷入制度漏洞與情緒耗損。
小節補強:快刀斬亂麻的代價?台灣制度其實也有風險
雖然台灣離婚制度強調個人意志與程序簡化,但這種「快速自由」的另一面,也可能藏著盲點。
- 有人因一時情緒做出離婚決定,事後後悔卻難以挽回;
- 缺乏中立單位的勸導機制,使得有些婚姻其實可能只是需要溝通空間;
- 對未成年子女的權益保護,也可能因「快節奏離婚」而未被妥善處理;
- 有時候,家人或社會的壓力未必會在離婚前充分浮現,導致夫妻草率決定分開後又重修舊好,徒增來回奔波。
尤其在台灣協議離婚只需雙方簽字加兩名證人的前提下,並未強制要求接受法律或心理諮詢。對某些當事人來說,這是一種尊重;但對另一些人來說,可能是一種遺憾。
因此也有人呼籲,在維持台灣自由制度的前提下,可以增加更多「非強制、可選擇」的婚姻諮詢管道,讓有需要的人能有一個暫停思考的空間,而不是只能靠Google搜尋「我是不是應該離婚?」這類靈魂拷問。
五、你會選哪一種?快刀斬亂麻,還是再想30天?
說到這裡,我們就想問問你——你比較支持中國式的冷靜制度,還是台灣式的自由選擇?
婚姻冷靜期在小說裡,是一個好用的劇情道具;在現實裡,卻是政策選擇與文化價值的具體反映。中國與台灣離婚制度的差異,也讓我們看見兩種社會對婚姻的理解與處理方式:一邊是「管得多」、希望挽回;一邊是「放得快」、尊重個體。
讀小說是讓我們學會用不同角度看世界的一種方式。但別忘了,當你關掉小說APP、走進真實生活時,每段婚姻的開始與結束,都值得被認真對待。
冷靜期的出發點也許是善意,但過度制度化是否反而拖延了解脫的腳步?你會認為夫妻應該被強制等一個月來「再考慮一下」嗎?還是覺得成年人有權說分手就分手,不需要國家來當婚姻裁判?
這沒有絕對答案,因為婚姻本就是一場個人選擇與社會規範的拉鋸。唯一可以肯定的是——看小說是娛樂,但真實人生需要更多的尊重與理解。
此為娛樂分析,歡迎看小說學知識,若有謬誤,歡迎指正。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