嫡女、庶女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?——庶女上位可不輕鬆

 



小說裡的嫡女庶女,真的那麼水火不容嗎?——從小說看到一點歷史的影子

打開一本熱門的古代言情小說,開場十有八九是這樣的劇情套路:「我是相府嫡女,從小被欺負,庶妹搶我未婚夫,現在我重生回來了,要她們一個個血債血還!」熟不熟悉?是不是立刻就能腦補出一張張嬌媚陰險或端莊聖潔的臉?

但慢著,這些小說裡的「嫡女逆襲」、「庶女上位」,到底有幾分是真的根據歷史,又有幾分是作者下筆如有神的戲劇化想像?今天就讓我們帶著輕鬆的心情,一邊八卦,一邊來看看小說裡的嫡女庶女故事,和真正的歷史,有沒有什麼落差。


一、先說清楚:什麼是「嫡」什麼是「庶」?

「嫡」跟「庶」,可不是「高貴」與「低賤」那麼簡單粗暴的分類。在傳統中國家庭制度中,嫡女是正妻生的女兒,庶女是妾生的。這個分類雖然聽起來很封建,但在古代宗法社會裡非常重要——因為牽涉到家族血統的正統與繼承。

簡單來說,正室的孩子是「官方認證」的,妾生的孩子雖然也姓某某,卻得讓路給嫡出,特別是男丁。但女兒呢?說實話,無論嫡庶,很多時候都只是聯姻的棋子,真正能掌握命運的,還是得看家族勢力跟運氣。


二、小說裡的嫡庶女,戲劇效果滿分,真實感打幾分?

小說裡的嫡女,通常是標配「高貴冷豔」、「隱忍大氣」、「腹黑不外露」,而庶女呢?不是嬌蠻陰狠,就是裝可憐背地裡下毒,跟庶母聯手把嫡女逼入絕境。這種黑白分明的角色設定,看起來過癮,但其實跟現實相差甚遠。

在歷史中,庶女也有好人,嫡女也不一定不爭不搶。

人都是複雜的,性格怎麼發展,跟家庭環境、母親的地位、甚至兄弟姐妹之間的相處都有關。小說為了方便讀者快速代入,常常用一兩個標籤就把人物定位好,但現實可沒那麼戲劇化。

而且什麼「庶女搶駙馬」、「庶女奪嫡」這類劇情,雖然很好看,但真的太難發生。清朝的宗室、明代的大戶人家都非常講究嫡庶秩序,庶女能不能參加正規婚宴都要看老爺臉色,要她們「篡位」,基本是小說加油添醋的創作。


三、庶女真的就只能被欺負嗎?歷史告訴你不一定

別被小說嚇到,其實庶女在歷史上也有很多出色的例子。想想甄環傳烏拉那拉 宜修像唐代詩人薛濤,出身並不顯赫,但才華洋溢,成為一代才女。明末的柳如是,也是庶出出身,卻靠學問和個性吸引了大儒錢謙益,成為當時有名的文化女性。

而且嫡女也不是一定光風霽月,有些也會利用自己的正室身份壓人一頭。說到底,無論嫡庶,命運多半還是掌握在老爺跟時代的大手裡,個人能不能逆風翻盤,靠的還是腦子、性格跟機運。


四、小說背景設定混搭風:也不全怪作者

你可能會發現,某些小說明明穿的是漢服,卻參加著清代選秀,講話方式像唐代,家族制度卻像明代。這就是小說的「混搭魔法」——只要劇情夠爽,時代背景可以是自由發揮。

歷史學家看了可能會眉頭一皺,但讀者多半不會介意,因為我們看的不是歷史論文,是爽文啊!不過,如果你真的對歷史有興趣,也可以從這些小說裡抓住一個概念,去查資料、看書,搞不好能發現更多有趣的冷知識。


五、嫡庶的爭鬥,其實也是現代人對階級感的投射

嫡女庶女的鬥爭,不就是另一種「人生起跑點」的比拼嗎?嫡女好比一出場就拿到資源的富家千金,庶女則是得自己拼出一片天的小人物。小說裡這種設定,其實很容易讓現代人產生共鳴——畢竟在職場、家庭、感情裡,我們也常常面對資源不均與競爭的現實。

所以說,古代言情小說不只是八點檔式的宅鬥劇,也是一種對社會結構與女性處境的隱喻表達。只是這種表達方式比較輕鬆、好看,又帶點幻想色彩,看著看著還能釋放壓力,何樂而不為?


小說是戲,歷史是骨,但兩者可以一起品味

小說裡的嫡女庶女,真真假假,虛虛實實,看似遠離我們的現實生活,卻又處處投射著我們對命運、資源、選擇的想像。雖然小說常常沒那麼歷史正確,但它能讓我們產生對過去的興趣,也算是一種獨特的知識入口。

所以下次看見嫡女庶女又開撕時,不妨一邊嗑劇情,一邊想想:能活在現代,真的是太好了~

此為娛樂分析,歡迎看小說學知識,若有謬誤,歡迎指正。


張貼留言

0 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