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說常見的《光明會》「他們」究竟是誰?揭開『光明會』的面紗




 光明會」(Illuminati)是一個經常出現在陰謀論中的組織,其真實歷史與後來衍生的傳說、都市傳說和虛構內容差異甚大。以下是根據歷史事實與陰謀論常見說法的綜合整理。


一、歷史上的光明會(事實部分)

創立時間與地點:

光明會原名為「巴伐利亞光明會」(Illuminatenorden),於1776年5月1日由亞當·魏沙普特(Adam Weishaupt)在德國巴伐利亞創立。

創立目的:

該組織起初的宗旨是反對宗教迷信、君主專制、教會干政,推廣理性、自由思想與人文主義。他們反對封建制度與宗教壓迫,類似於啟蒙運動的精神。

組織結構:

光明會模仿共濟會(Freemasonry)的等級制度,採用秘密會員制、密語、符號等神秘元素來進行招募與聯繫。

被取締與解散:

1785年巴伐利亞政府以陰謀顛覆政權的理由宣布其非法,並加以取締,光明會自此在正式歷史記錄上消失。


二、陰謀論中的光明會(都市傳說)

從20世紀以後開始,光明會成為眾多陰謀論的核心元素。以下是常見說法(無法考證但廣泛流傳):

全球統治組織:

傳言光明會並未消失,而是潛伏並控制全球政經權力,背後操作各國政府、金融系統、媒體、科技公司與文化產業。

新世界秩序(New World Order)推動者:

據稱光明會致力於建立一個由他們控制的單一世界政府,讓全人類在他們的操控之下。

成員傳聞:

陰謀論中指稱許多全球領袖、名人是光明會成員,如:美國總統(如歐巴馬、小布希)、英國王室、比爾·蓋茲、馬斯克、好萊塢明星(如碧昂絲、Jay-Z)等。

象徵符號:

光明會被認為使用「全視之眼(Eye of Providence)」、金字塔、逆五芒星等符號。美鈔上的圖案常被解釋為與光明會有關。

活動與目標:

操控股市與經濟危機

創造病毒來進行人口控制

利用媒體洗腦人民

進行人口削減、基因操控等實驗


三、光明會與流行文化

許多影視作品、小說、遊戲都借用「光明會」的概念,例如:

丹·布朗的小說《天使與魔鬼》

遊戲《刺客教條》(Assassin’s Creed)系列

各種流行音樂MV中「光明會符號」的運用(如碧昂絲、Rihanna)

這使得光明會的傳說越來越廣為人知,成為一種現代神祕文化符號。


四、批評與觀點

陰謀論的問題:

許多學者與事實查核機構指出,陰謀論的證據大多為拼湊、臆測,並無實質證據。這些說法常被用來解釋人們對於社會控制、貧富不均等現象的不滿。

心理學解釋:

陰謀論之所以吸引人,是因為它們提供一種「理解混亂世界」的簡單方式,讓人覺得自己掌握真相、與眾不同。


五、推薦閱讀

著名的光明會原著小說:光之墜落 《傳奇光明會》 —-(全文免費閱讀)




張貼留言

0 留言